这天,宫晓贤罕见地带着任务委托找到了顾清池和杨璟玉。
“没想到还有你主动给我派任务的时候,说吧,是什么事情?”顾清池有些得意地打听道。发现又逮到个下山的好机会,他的脸上难掩兴奋之色。
宫晓贤道:“是这样的,这个任务难度很低,但由于一些特殊性,必须要太子殿下亲自到场才行。”
“嗯?我么?”杨璟玉歪了点头,怀疑是自己听错了。
“是。殿下可还记得宰相许歆的次子,许山南?”
杨璟玉显然对这个名字再熟悉不过。他平淡地表示:
“记得。许山南英年早逝,已经过去很久了吧。”
宫晓贤继续说道:“这次任务的委托人便是许相,他说最近经常看到已故的次子在府中四处游荡的身影。
家卒们都可以作证,每到夜晚,总会听见那熟悉的脚步声。他们躲在走廊中观察,发现是许山南穿着素衣,赤着脚漫无目的地行走,一边走一边用细小的声音吟诗,一直走到天明。”
顾清池问:“那这许山南的鬼魂有做什么危害人的事情吗?”
“这倒没有。只是许相本人不堪其扰,毕竟是自己曾经疼爱的次子,许山南的死曾对他造成巨大打击。事隔七年,许山南夜夜来到自己府中。使他无法入睡,现在他的精神濒临崩塌,向国君称病在家,已经有一阵子没上朝了。”
“可许山南当年究竟是怎么死的呢?”
面对顾清池的疑问,宫晓贤轻咳了两声,不知从何说起好。
杨璟玉在一旁解释道:“他的死多少和我有些关系。”
“哎??”
事情原本是这样的。
七年前的今天,是紫藤花暗香扑鼻的时节,北济国王宫在清凉殿举行了一年一度的诗坛大会。
盛世之下,往往是文人的狂欢,这个时代璀璨的诗歌和华丽的篇章辈出。王后秦烨是个喜好风雅文事之人,之前由她亲自举办了五届的宫内诗会。无论其质量、规模和格调都可以说是出类拔萃的。
所谓诗会,不是仪式或者祭祀,本质上纯粹是贵族们的玩乐。在豪华灿烂的宴会中,汇聚着全国各种文人墨客,是他们尽情发挥的平台,和曲水流觞是一类道理。但在歌会中,由王后的御用文官对这些作品进行品鉴,选出最优质前三位给予嘉奖。其余的美文会被文官们摘录编辑成诗集,广传民间。对于赴宴的文客来说,既有娱乐也有竞技性。
许相的次子许山南是一位作诗的天才。此人虽然年轻,却广读诗书,是一名狂热又多才的诗人。他在前五届诗文大会中均拔头筹,在场所有文客都无法望其项背。他的名望广为流传,人称天之骄子,令许相颇为之骄傲。
那年的诗会中,杨璟玉第一次抛头露面。其原因是他的佳作在文坛掀起轩然大波,深受民间青睐,但他本人从不出席任何文乐活动,这次是王后邀请,让他应众人期待在诗会中亮相。果然,太子赴宴使得这届诗会变得空前壮大,之前太子的美貌和诗才早已声名在外,王公贵族们纷纷前往,想要一睹其姿容。
太子是许相的学生,许山南也曾精读过他的诗句,知道他会成为比赛中最大的对手。为此他感到极其兴奋,想在这场盛会中与之一决胜负。
诗会当天,杂役们从清晨就开始忙着布置会场。随之文客们纷然而止,像往年一样,席间预备了酒菜以及书案。清凉殿的中央有一处模拟湾沙洲的盆景,盆景用最昂贵的材料,金、银和紫檀做成,极工艺之精妙。每个席位上也摆着签筒型的盆景与焚香,签筒用来放置作好的诗词。
申时左右,王后就坐于西厢。西厢的七个房间一律挂着帘子,中央是王后的御座,周围放置着屏风,其他房间坐着女官和御用文官。许多文人在日记中对这场歌会的盛况进行了详细记载,这是每年属于他们的节日,人人都对这次歌会倾注了所有热情。
日暮时分,点起烛火,文客们享用着美酒佳肴,开始了歌会盛世。这时众望所归的太子终于来到会场,他头戴凤冠,顶着精致的妆容,身着雍容华贵的宫装。旁人讶于他女子打扮的同时,对他的美貌发出啧啧惊叹。亲眼所见,简直比传闻中还要惊艳十倍!
一时间公子和小姐们热烈地向他围了过去。许山南看到太子的真容也显得难以置信。不想能写出那样诗文的男子,其人和他的诗句一般美丽而耀眼,原来将美貌和才华集于一身的人是真实存在的。那一刻他已经感到自己相形见绌,连他的诗文在脑海中也熠熠生辉起来。
人都到齐了,评委宣布了此次诗会的命题——秋蝉。以秋为题材的诗歌屡见不鲜,却少有人以蝉作为对象写作。文人们借着酒力,回到座上开始奋笔疾书。有的人文思泉涌,踌躇满志。有人碍于命题刁钻,干脆不写。有的人冥思苦想,拼命在脑中搜索合适的辞藻。许山南大笔一挥,很快就交上了自己的答卷,他瞟了一眼太子的方向,杨璟玉没有动过席上的酒菜,只是默默提笔,断断续续地写着,仿佛心如止水。
最终比试结果的定夺,却让评委席上的文官们有些犯难,并上奏了王后。
其实是因为杨璟玉和许山南的两篇诗作实在难分高下。
“这两篇诗均极为优秀,实非臣能断言哪方为胜,哪方为负。”
但王后毕竟是王后,不会说出“那你就判他们平手”这样的话来。
“爱卿呀,哀家明白你的意思,两人的作品都很好。不过即使这样你也要分出胜负啊……”
王后的意思是说,不管怎样,你还是做个决定吧。
担任裁判的文官这下彻底难住了,无奈之下,将两篇诗交给左右的其他文官,让他们来选出今日的诗冠。
可其他人读后均面面相觑,讨论不出个结果,他们不愿也不敢为这么重大的决定担负责任。
裁判一直在窥探王后属意于哪一篇,但一无所获。一想到自己的意见可能与她的意愿相左,他就无法拿出主意了。
但是,他见王后在屏风內正小声嘀咕着什么,裁判竖起耳朵偷听,她似乎是在念诗。
“宫锁琉璃,蝉声剪秋意…..”
这是太子答卷上的诗句。
“天意在太子啊。”
于是,裁判终于下了决心,顺水推舟,将诗冠的荣誉正式授予了太子。